2013年底YAHOO把部落格關閉,只要寫到有關聯的主題,小弟會視心情去把相關的老調拿出來讓大家再聽看看
原則上不會特意再去加什麼編修,因此請您閱讀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原始的時間
CAE 組抗匹配實例 (CST MWS 4.0)
文章日期:2011-05-23 16:46
還真不知道這文放哪邊好
前幾天看到討論區有人問天線的問題,談到了阻抗匹配
碰巧整理硬碟看到了些以前工作時自己做的舊檔案,關於電腦輔助組抗匹配設計的例子
這東西據了解前公司已經FACE OUT了,我想放出來公開應該不是什麼問題
03年中左右做的東西,時間過的真快,寫的不好,請大家包函
(當初似乎用的是CST MWS4.0做的,後來公司買的軟體升級成5.0還啥的,現在到底變成第幾版不清楚)
這是要設計一個很小的RF用50歐姆連接器的例子
現在賣的款式是改良過更小很多的,這個和現在市場買的東西相對起來大很多,因此已經不在市面上販賣了
上面是由3D工程圖抓出來的外觀
下面則是進入電磁模擬軟體CST之後簡化過的3D模型
上面稍微解釋了一下設定的邊界條件
下面則看算出來的其中一項參數 (特徵組抗)
特徵阻抗可以換算成另外兩個數值,一個是S11,另一個是VSWR,相信玩無線電的朋友對這兩個參數應該很熟悉
.
下圖是解釋特徵組抗對應到結構上的位置,對起來之後才知道哪邊太高哪邊太低
太高的位置補電感減電容,太低的位置則減少電容值,增加電感值,單純的很
.
算出來不理想,所以改一改結構再放進去算
.
丟進去的模型和實際有什麼差異? RD心理面要有個底
下面有部分是因為挾持位置加工之後的效應會往下偏,要不就模型做些修正,要不就自己知道哪邊的數值要忽略
(舊版軟體初始位置收斂有時會有些問題,一開始那個往下震盪到40歐姆左右的波是雜訊,而且是在結構外發生的,應該忽略)
.
印象中這東西算了不只三次,因為我沒有任何CASE會只算三次
總之,算到我覺得可以交差寫報告,就可以先把數值交給機構工程師作參考了
.
最後呢,這是某競爭對手的樣品,我把他實際量的數值,和計算的東西作比較,WAVE FORM和數值都很接近
(紅色框框裡面應該是43歐姆)
後來當然有那種自己開模樣品測出來的數值,到底資料在哪邊我也懶的去找
其實七八年前已經可以把分析和實測做的很吻合了,也就是說開模前就知道這東西阻抗匹配行不行,也會預留一些模具修改的位置
開出來如果有偏差,大部分也都在意料中,也可以只稍微修改模具的某些小地方,花小錢就能搞定
前幾年離開公司的時候,似乎這些分析都直接交給機構工程師自己來做
一開始小地方或許沒辦法掌握的很好,但整體而言,機構工程師自己了解了更多,就更知道自己在做什麼
(當然啦,我很早就被調去做天線了,RD只好學著自己做啦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